产品中心

产品详情

  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收割了利用无人机播种的水稻,测产结果超过预期。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

  7月11日上午10点多,在惠城区横沥镇矮陂村的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(下称“合作社”),早稻正在收获,随风飘来阵阵稻香。收获现场,两台收割机正在田野里来回穿梭,凡是它走过的稻田,仿佛剃秃了头。仅一会功夫,十几亩稻田的割稻、脱粒、稻谷入袋等采收程序全部完成。

  这是惠州夏收早造粮食作物的采收现场。此时,正是农民一年中最忙的季节,有了机械“铁牛”的助力,帮农户解决了不少烦恼。

  近年来,惠州市农业部门采取积极有力措施,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,推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,农机化水平逐步提升,农机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,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装备与技术支撑。

  “今夏的收成还算不错,产量估计将超出预期。”看着眼前正收获的稻谷,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场长刘碧城信心十足,心里早已做了估算。

  很快,现场农技专家给出喜人的测产结果:使用无人机直播的稻田亩产1173.6斤,使用精量穴直播的稻田亩产1159.2斤。就在上周,合作社收获了一批最早成熟的水稻,那批水稻使用的是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和水稻机插技术,产量也达到每亩1305.57斤和936斤。

  “往年,合作社的水稻亩产最多600斤,如今翻倍增长!”看着产量数据,刘碧城喜上眉梢,直感叹新品种、新技术带来了新产量。

  事实上,今年初,惠州多个区域遭遇干旱,春耕形势非常紧张,为何这里的稻田可以有如此产量?刘碧城内心很明白,一种原因是水稻品种选得好,另一方面,则来自种植管理上的机械化升级。

  2015年,30岁出头的刘碧城刚刚新婚,他选择从外地返乡,受聘成为这个水稻合作社种植基地的场长。当时,合作社初成规模,流转租用了近100亩田地,翻耕、插秧、打药全靠人工,“每人每天最多插秧1亩4分地,春耕时请20个人持续工作四五天才能全部种完。”刘碧城感叹说,现在农忙时,不仅人工贵,也几乎找不到人,机械换人是最好的办法。

  今年3月,好味稻水稻基地被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定为春耕示范区,在示范区内,稻田全部改换机械化耕种技术,包括机械化育插秧、机械化侧深施肥、无人机播种、机械化精量穴直播等,而在接下来的生长环节,还运用了无人机飞防、病虫害绿色防控、化肥减量增效等技术。

  “以多种机械种植方式做示范,用实际产量和效益说话,农户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机械化种植的好处。”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机专家邱方亮说,这样的示范年年都会在惠州各地举办,显著带动了惠州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转型升级。

  农机化还极大地释放了土地潜力。邱方亮和记者说,今年惠州首次引进了无人机飞播和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,两种方式均达到了预期产量效果。他解释说,无人机飞播是直接将浸种过的种子,通过无人机直接撒进农田,省去了育秧、拔秧、运秧及移栽等生产环节,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,还有利于水稻的快速分蘖生长;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,能在插秧时通过导管同步将肥料颗粒精准推送至秧苗根部附近土层,一次完成插秧和施肥两道工序,省时省工,且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,达到减肥增效目的。

  目前,惠州全市农机总动力111.9万千瓦,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56.14%,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76.91%,其中机耕率99.08%,机播率33.24%,机收率98.42%,位居全省前列。

  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惠陵表示,通过举办机械化生产现场会、科技下乡、引进先进农机等方式,惠州积极地推进水稻、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,推动种植栽培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,突破机械化发展瓶颈。

  最近,新农人陈俊宇正忙着给惠城区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导企业——惠州海纳农业公司(下称“海纳”)配备一套数字化的田间监管系统。此前,他帮助海纳完成了水稻生产的全机械化转型,包括机械翻耕、无人机飞播、无人机施肥喷药、机械化收割乃至全机械化流水线分筛烘干系统等。

  按陈俊宇的构思,未来增加了这套数字化田间管理系统后,水稻生产将真正转变为“未来农业”:通过无人机光谱扫描后,全面记录田间各项理化数据,经过电脑计算分析后,再实时改变施肥、用药策略,进一步减少人工、提高农田管理精准度。

  “未来农业就是要实现产业数据化+智慧化的闭环。”别看陈俊宇年纪轻轻,但在农业机械化、智慧化领域却是有自己独到见解的“老手”。

  2009年,陈俊宇从新加坡留学归国,子承父业接过父亲一手经营的金宇盛机械有限公司,开始运用新理念和新视野打开公司发展新道路。农用无人机、无人驾驶农机、大型稻米烘干设备……这几年,陈俊宇紧跟科技革新,把一系列最新的农用设备带进了惠州。

  “以前拖拉机买得好,现在农用无人机最潮流,而且零部件还在不断革新升级。”陈俊宇说,以深圳大疆最新型号的无人机T30为例,属于第六代农用无人机,雷达、定位、载重等方面性能均得到了提升,“田间地形很复杂,新型无人机能主动避开最小到0.5厘米的障碍物,路线规划更精准,此外,无人机重新装药返回后,路线厘米。”

  去年,陈俊宇成立了蜻蜓农服,走起了农机社会化服务道路,“把客户资源和公司的专业骨干全部纳入数据库,需要时他们就变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农机服务队。”陈俊宇和记者说,他组建的这支农机队目前有200多人,以无人机飞防服务为主,服务范围覆盖整个粤东地区,“种植户只要打个电话,我们就会带着无人机来到农田,轻松搞定上百亩。”

  不仅如此,陈俊宇还开设了惠州首家植保无人机飞手培训考核学校,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机驾驶、维修以及植保等方面知识,“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行列,用现代化装备武装农业,实现耕种管收全产业智能化。”陈俊宇说。

  在惠州,像陈俊宇公司这样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还有很多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,要强化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支撑,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,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,将先进适用的品种、投入品、技术、装备导入小农户。

  “鼓励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、种植大户、普通农户以及农企构建联合体,促进机具共享、互利共赢。”李惠陵表示,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涌现,也更大程度提高了机具的利用效率,降低了农机的使用成本,有效推动了全市农机化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
  时下,惠州荔枝已基本采收完毕,但在博罗县湖镇镇的雅时园荔枝基地的场棚中,农户们还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:一大批荔枝被倒入烘干仓,仓下的煤油机嗡嗡作响,向上散发着热气,荔枝很快脱水变干。从鲜果变为干果,荔枝身价实现了翻倍。

  “今年我们在6月7日便开始了荔枝采收和烘干工作,截至目前共加工了近80万斤荔果。”陈伟清是雅时园荔枝基地的负责人,也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。

  1998年,陈伟清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,攻读花卉专业的他,毕业后并没有直接从事农业,而是进入公务员队伍。工作两年后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在云南接触到了花卉产业,便头也不回地放弃了金饭碗,留在云南创业花卉种植。

  “那几年有亏也有赚,最后还是回来接手了父亲的荔枝园。”从云南回来后,陈伟清便带着自己对农业的全新认识,帮助家人打理起荔枝种植和销售。最初几年,他成功驯化了外地品种无核荔枝的本地化种植技术,并逐年扩大优质品种荔枝的种植面积。

  不过,一直以来,惠州荔枝产业面临加工产业链缺失的状态,特别是在每年广东、海南、福建等荔枝产期叠加以及大小年影响下,荔枝价格年年波动。陈伟清想到,发展荔枝果干等产品是打破销售瓶颈的最好办法。

  2017年,陈伟清购置了16个荔枝烘干机组,并建设了荔枝仓储冷库设备,不仅解决了自己果园里过剩的荔枝,还开始大批量收购周边乃至邻市的荔枝鲜果。如今,经过几年的发展,陈伟清的果干加工、销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渠道,成为了惠州地区最大的荔枝加工厂。

  陈伟清和记者说,今年是荔枝“大年”,包括惠州在内的各个荔枝主产区大丰收,产量、品质均高于往年,他在农户手里收购的荔枝均按照市场行情报价,最低价格是6元/斤,但加工成荔枝干后,身价立刻上涨至40—60元/斤不等,身价实现十倍增长。

  今年,在农业部门带动下,陈伟清尝试组装了新的加工机组,“相比传统用煤油的烘干机,这套新装备更加智能环保,加工的荔枝干品相更好。”陈伟清说,荔果能够在烘干后仍保持形状不变便能卖出好价钱,而新的烘干设备是密闭式烘干,其工作原理是干燥与能量回收相结合,利用制冷系统使湿热空气降温脱湿,同时通过热泵原理,避免了人工搅动,“不仅减少了人手,还提高了效率。”

  “示范带动有实力的企业、种植大户引进荔枝冷藏保鲜、初加工先进的技术和装备,发展荔枝精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,延伸产业链。”李惠陵表示,当前,惠州农业部门正大力围绕龙眼、荔枝、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,全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冷藏保鲜机械化,提升农产品加工储藏水平,实现加工冷藏产品生产规格化、标准化。